汶川地震過去16年,我們到底記住了什么?

(廢墟上的疑問)
有人問我:每年報導那么多地震學識,為什么大家還是只記得汶川?去年在汶川紀念館看到個蹲著抄筆記的中學生,他說學校要求寫“防震減災”作文,可本子上卻記滿了陳列柜里變形的手表、壓壞的薩克斯...或許災難本身會褪色,但人性的微光永遠刺眼。
“為什么總提汶川?其他地震不重要嗎?”
2017年九寨溝地震時,我在現場見過神奇一幕:幾個成都來的救援隊員,背包上貼著“汶川感恩”貼紙。問他們為什么反應這么快,領隊掏出口袋里的手冊——已經翻爛的《汶川救援失誤案例集》。
汶川教訓 | 九寨溝改進 |
---|---|
首日救援器械不足 | 預置液壓頂撐器122臺 |
消息傳遞混亂 | 啟用無人機中繼通信 |
志愿者扎堆 | 實行救援力量準入制 |
你看,汶川成了中國應急體系的活體教科書。 |
“現在去汶川還可以看到地震痕跡嗎?”
去年帶學生去映秀研學,00后們面朝漩口中學遺址驚呼“像電影特效”。但民宿老板老楊說了個細節:他堅持保留裂了縫的院墻,卻在裂縫里種滿三角梅。“客人總問我為啥不修墻,我說這花開得越艷,越顯得那道疤不可怕。”
“說點實際的,普通人能學什么?”
在汶川地震遇難者公墓,我留意到三排獨特的墓碑:
- 張老師:用后背頂住門框,全班47人逃生
- 陳司機:把客車橫在塌方路段,攔下后方12輛車
- 吳奶奶:死死抱住兩個別家孩子,遺體成保護姿勢
這些普通人教會我們:災難中最珍貴的不是逃生技巧,而是把他人生命砌進自己血肉的本能。
“那些被救的孩子們現在怎么樣了?”
當年在廢墟下打著手電看書的“燈光女孩”鄧清清,現在是電力工程師;用身體護住同學的“小英雄”林浩,轉型做了紀錄片導演。但更觸動我的是北川中學幸存教師的數據:
- 87%仍在培育體系任職
- 63%主動考取心理咨詢師證書
- 41%定期介入災害模擬演練
他們說:“我們這代人得把‘活著’的技術傳下去。”
(數據深處的真相)
2023年汶川GDP是2008年的8.9倍,但更驚人的是這些數字:
- 新建學校全部采用隔震支座,造價超國家準則23%
- 每平方公里應急避難場所是全國平均值的4倍
- 居民急救證書持有率達71%,遠超省會成都
或許這就是答案:非常好的紀念不是哭泣,而是把傷痛鍛造成護甲。就像老縣城遺址那棵震歪了的柏樹,林業局測量發現,它的根系比同齡樹發達三倍。
標題:汶川地震過去16年,我們到底記住了什么?
地址:http://www.somo5.cn/gfyxxy/42347.html
免責聲明: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,不為其真實性負責,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,非商業用途,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,本人將予以刪除。
相關推薦
- 中秋證券公司軟文(中秋證劵放假)56人看
- 免費發軟文(免費軟文發布)62人看
- “社工信息稿的照片有什么拍攝重點?”123人看
- “企業品牌宣傳有那些高效的渠道?”115人看
- “一次成功的營銷軟文,能起到什么效果?”109人看
- “軟文發表的三個觀察一些事項”142人看
- “營銷軟文的5W用法你知道幾個?”158人看
- “營銷軟文中有那些實操方案?”120人看
- “廣告標題如何寫更能打動人心?”117人看
- “比賽演講稿最新寫作攻略”220人看